大家千万别被开头这些图片吓到了,这可不是新开业的鬼屋,而是上海几家废弃多年的游乐场。
最近国内迎来了主题乐园届的“顶流”——北京环球影城,自9月开园以来就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黄牛票甚至被炒到5000一张,依旧是一票难求。
主题乐园看似红红火火,但实则却是一个倒闭率非常高的行业。曾有行业报告指出,我国的主题公园在10年间倒闭了80%。
就连北京环球影城的隔壁兄弟,曾靠别出心裁的万圣节活动和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赢得不少游客青睐的大阪环球影城(USJ),尽管手握一把人气IP,也曾一度濒临关门大吉的险境。
2001年开园的USJ,自开园第一年引爆话题,吸引了过千万的游客之后,入园人数便逐年走低。2004年,也就是开园的第三年,就已经面临实质上的经营破产,2009年被迫退市,入园游客也跌至了史上最低点的750万人。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说,小编是不是搞错了,前几年的USJ明明还挺火爆的呀?
没错,自2011年起,USJ的入园游客开始逐年回增,到2015年10月更是创下了单月入园游客超过东京迪士尼,达到175万人的记录。
从濒临破产到再创佳绩,这中间都发生了什么呢?
一切都要从2010年,一位“传奇”的首席营销官加入USJ说起了。
2010年,历经多年惨淡经营,濒临倒闭危机的USJ迎来了新的CMO森冈毅。森冈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略,成功地把USJ从“电影特供厂”打造成了“拥有世上最棒体验的娱乐精品店”,让濒临破产的USJ实现了奇迹性的“V字”复苏。
GLOBIS商学院曾有幸专访过这位“传奇CMO”,各位读者不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他眼中能让企业起死回生的秘诀吧。
让濒死企业复苏的唯一思考方式
森冈曾在自己的著书《让USJ急速复苏的唯一思考方法》中提到过,这所谓“唯一的思考方法”,正是市场营销组合中“基础的基础”——首先观察顾客,明确并深挖顾客需求。
9成以上的职场人,把日常的业务都变成了“工作”,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工作”本质目的是什么。在一整天的工作中甚至都不会花上一分钟时间去反思——自己真的从顾客视角出发工作了吗?
“需求(needs)”这个词,即使不是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使用。相对而言,“渴望(wants)”这个词却意外地不怎么流行,也常常会有人把它误用成“需求(needs)”。
就好比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艰难行走,不断擦汗并且看上去非常痛苦。这个时候,倘若问大家:“这个人的需求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很大概率是“水”。但“水”是他的“渴望(wants)”,而他的“需求(needs)”其实是“滋润干渴的喉咙”。
森冈刚入职时的USJ也是这样。在当时,USJ把将电影世界提供给顾客的服务,以及相应的设施看作是游客们的“渴望(wants)”,但绝大多数员工都没有意识到顾客的“需求(needs)”究竟是什么?
于是,森冈首先从让USJ的员工们认知消费者的需求这一点出发,开始进行改革,让人们意识到顾客的需求是:“在闲暇时间为了转换心情,想要在这个乐园中,去玩、去看、去听来获得乐趣进行游玩”。他揭示了电影在整个娱乐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过10%的定量事实,并积极致力于电影之外的娱乐产业。
像这样,在纸面上解释“需求(needs)”和“渴望(wants)”原本的含义是什么,相信大家看完以后都会觉得自己懂了。但是从企业层面来看,将其由上到下进行渗透却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森冈是怎样在USJ中实践这一点的呢?
他的答案概括成一个词,那便是——“意识”。但是,“从消费者出发很重要”这句话光靠嘴上再怎么说,员工也很难真正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员工自己去体验,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这样做就会更好”。因此,森冈努力在USJ创造出了尽可能让员工体验到各种“小成就(small success)”的场景。
在早期让员工体会到这些“小成就”,传达出“这样做就能顺利推进”的信息,让员工去体验成功概率高、风险低的部分。
或许在一开始,员工仅仅是觉得“照着优秀的上司说的去做,事情就能顺利推进”,到下一步,我们就要让员工把这个意识标准化,变成“这样去做就能顺利推进”,再进阶一步,就是“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方法就能顺利推进”了。
比起按照他人的建议去做,凭借自身的意愿做事,往往更能涌现出强大的动力。而想要完成这一连串的流程,就必须得让员工源源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让下属体验“7成成功,3成失败”这样的组合,就能逐步让其树立起自信。
这样坚持了1-2年后,“从消费者立场出发行动,就能做得更好”这样的意识,在整个组织中都得到了渗透。